CT高压发生器的三重境界

如果将球管比作“灯泡”,那么高压发生器就是“电源”,要得到精确的X射线,必须精准控制球管的管电压、管电流,这一切都来自高压发生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而CT高压发生器也有三重境界。【当立课堂】第10期,讨论CT高压发生器的其三重境界,以及大功率高压发生器为什么这么难?

CT高压发生器的三重境界

01 高压发生器发展趋势

 

作为DR、DSA、CT等X射线成像设备的核心部件, 高压发生器其性能指标决定了影像设备成像的分辨率、成像速度以及辐射剂量等,在临床医疗诊断中起到关键作用。

 

与普放设备不同的是,CT高压发生器需要更好的散热以维持更长连续扫描时间,需要更小的体积以节省更多机架空间等。

 

如今,高压发生器技术发展趋势是数字化控制、大功率、小体积、更快的kV/mA响应速度,更高的kV/mA输出精度。以当立Xpert系列搭载的CG700/CP700高压发生器为例,其产品具有功率大、高压线性稳定度高、灯丝电流稳定度高等优点。

高压发生器发展趋势

因此,从技术角度,好的CT高压发生器,具有高功率密度、高精度、高响应速度、高稳定性等特性,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高功率密度,甚至可以说高功率高压发生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CT档次。

02 CT高压发生器的三重境界

 

近年很显著趋势是,CT高压发生器功率越配越大,中端CT普遍配置80kW高压发生器,高端CT配置100kW甚至120kW高压发生器。考虑临床应用和设备档次,目前CT在市场上主要分为三个档次:

 

1) 入门CT:64排以下CT,涵盖16排、32排、40排,本质上均是2cm探测器CT。对于此类CT,普遍配置紧凑型高压发生器,集中在 32/42/50 kW(管电流≤360mA),≤50kW是CT高压发生器的第一重境界,几乎所有CT高压发生器都能做到。

2) 中端CT:64排档CT,二级及以上医院主力CT,涵盖64排CT(80排CT),本质上均是4cm探测器CT。对于此类CT,普遍配置性能型高压发生器,集中在60/72/80kW(管电流≤667mA),60-80kW是CT高压发生器的第二重境界,也是CT高压发生器的分水岭。

CT高压发生器的三重境界

3)高端CT:128排档以上CT,涵盖128排CT(160排CT)、256排CT(320排CT)、双源CT、双层探测器CT等。对于此类CT,普遍配置高端型高压发生器,集中在100/110/120kW(管电流≥800mA,部分大于1200mA),≥100kW是CT高压发生器的第三重境界,正式迈入最顶尖行业。

 

总体来说,高、中、低端高压发生器的核心差异在于功率输出能力、技术先进性与临床适配性。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高压发生器功率越大,CT越好”?

 

是的,功率越大,通常意味着CT能够支持更复杂的扫描需求、提升图像质量、缩短扫描时间,并为新兴成像技术提供基础支撑。

 

比如,高功率发生器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根据当立实验数据,相较于100kW,120kW高压发生器可以将CT扫描通量提升38%;大功率高压发生器能适应不同患者体型,并兼容复杂扫描协议,避免肥胖患者因光子饥饿导致的图像条纹伪影。

03 大功率高压发生器技术难点

 

CT高压发生器功率的提升,本质上是为满足更快的扫描速度、更复杂的成像功能而生,但需以更高的技术复杂度为代价,其制造难点集中在

 

  • 高功率密度下的高功率散热与热失控风险
  • 高压绝缘与局部放电抑制
  • 动态响应与控制精度
  • 高功率器件与电路可靠性
  • 体积压缩与集成化设计
  • 支持更高转速(≥240rpm)等方面。

 

比如,大功率高压发生器的功率器件在高频开关时会产生大量热量,若散热不足会导致器件温度超过耐受极限;新的碳化硅模组技术方向可以显著提升逆变开关的频率,降低能量损耗,从而达到更小的功率体积和重量,还有待可靠性和寿命在医疗产品上的不断尝试和验证。

 

总体来说,大功率高压发生器的技术难点本质上是高功率、高频率、高稳定性的综合矛盾体,需在材料、电路、热管理、控制算法等多领域协同突破。未来,随着宽禁带半导体和数字化闭环控制技术的成熟,功率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从而推动高压发生器向更高功率发展。

当立Dunlee Logo

Dunlee 公司简介

当立(Dunlee)为飞利浦集团旗下品牌,是全球领先的医疗成像设备核心部件供应商,致力于成像解决方案与创新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集成,为 OEM 客户及第三方影像组织提供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成像解决方案、组件和服务。我们的产品包括 CT X 射线球管CT 探测器CT X 射线高压发生器核磁共振线圈3D 钨金属打印产品等。

© 2017 - 2025 Koninklijke Philips N.V.  保留所有权利。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

最好通过最新版的 Microsoft Edge、Google Chrome 或 Firefox 查看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