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世界第一只X射线管诞生,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支球管并没有焦点,图像非常模糊。同年,穆勒(Mueller)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有焦点X射线管,大幅度提高了图像清晰度,并缩短了曝光时间,从此球管进入有焦点时代。 球管作为医学影像设备的核心部件,其焦点(灯丝)技术的演进直接推动了成像质量、设备性能及临床应用的革新。【当立课堂】第9期,讨论为什么飞焦点会成为CT球管创新的里程碑技术。
在球管灯丝技术演进的百年间,诞生了线聚焦技术、双焦点技术、平板灯丝技术等,但毫无疑问飞焦点应该是其中最划时代的球管灯丝技术,其对球管的贡献不亚于液态金属轴承技术。
2003年,双向飞焦点技术诞生,其通过精确、快速地控制电子束偏转,提高采样率,首次将空间分辨率提升至0.4毫米以下,显著提高了CT成像的各向同性。此后,飞焦点技术成为提高空间分辨率和成像质量的行业标准,成为高端CT球管的标配。 2007年,当立推出CT8000系列球管,采用了液态金属轴承、单极高压、阳极直接水冷、双轴承支撑、节段阳极、平板灯丝等新技术等创新技术,堪称球管天花板。
在球管焦点技术方面,当立CT3000、CT4000系列球管融入了动态焦点技术,CT6000、CT6500、CT8000系列球管融入了双四极电磁聚焦技术,将飞焦点技术推向更好;全系列标配的平板灯丝技术的高发射密度和稳定性特性,为高帧率动态成像提供了支持,且寿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之所以被誉为X射线球管领域的革命性突破,是因为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球管的工作模式,解决了长期制约成像质量与设备寿命的关键问题。我们从技术原理、性能跃升两个维度,解析其革命性意义。 1.技术原理的革命性:从静态到动态的范式转变 飞焦点技术通过电磁偏转系统,在极短时间内(微秒级)高频切换电子束的轰击位置,实现以下创新: 2、性能跃升:突破成像质量与效率的瓶颈
总体来说,飞焦点技术通过动态调控、热管理优化与数据采集创新,不仅重新定义了CT成像的物理极限,更大幅提高了球管寿命,满足了高分辨率、高病人流通量、低辐射剂量的临床需求。比如,采用该技术的当立CT球管在结合液态金属轴承后,寿命普遍超过百万秒、甚至两三百万秒。
X射线球管焦点技术的演进,体现了工程设计与临床需求的深度耦合。从线聚焦到飞焦点,从机械结构到智能化控制,每一次革新都推动了医学影像的边界。 随着材料科学、纳米技术与AI的融合,未来球管将朝着更高效、更精准、更耐用的方向发展,如超微焦点与高功率密度、智能化与动态调控、材料与结构的革新,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