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国家医保局先后印发《放射检查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放射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旨在统一整合规范现行医学影像检查项目。凭心而论,一两个政策并不会引发显著的蝴蝶效应,但如各种政策叠加,那形式就会明显不同。
【当立课堂】第5期,讨论在DRG医保支付(DRG,即Diagnosis - Related Groups,是一种医保费用支付方式。)、医疗设备集中采购、影像检查互认等政策的背景下,新的放射收费指南收费对医学影像设备行业,尤其是关键零部件行业产生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进入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聚焦于关键技术层面、关系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疾病治疗,打造了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医院。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医保资金紧张问题,收入端已经降至个位数,支出端仍维持两位数增长,先后推动了集中采购、DRG、检查互认等一批节流政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一方面需要高端前沿设备,另一方面继续需要高性价比设备,呈现显著的向左走、向右走趋势: 向左走:高水平医疗体系的诉求,不再是常规设备带来的重复检查,而高水平诊疗设备带来的重点疾病精准医疗,这也是分级诊疗愈发成熟的必然,如5T/7T磁共振、光子计数CT、PET/MR、高端直线加速器等,高端个性化是中国医疗设备行业的第一个显著趋势。 向右走:医疗设备尤其是大型影像设备仅次于医药、耗材、试剂的第四大影响医保的因素,因此其集采几乎是必然的,如DR、DSA、CT、MR等,常规集采化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第二个显著趋势。 很显然,不管向左走还是向右走,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发展终将殊途同归,但无论如何,集采都将是未来数十年的中国医疗器械的主旋律,尤其是新的收费指南更加剧了这一切。
新的收费指南,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医保局收费指南的改革方向:以临床结果为导向,调整目录并降低收费标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行业发展趋势。 比如,新的放射指南将所有DR检查统一归为X线摄影成像,充分弱化设备的价格因素,以后DR的定位就是“初筛”。这意味着,DR越来越弱势已成定局。 比如,新的放射指南将所有CT、MR检查均统一为平扫、增强、血管、灌注,同样充分弱化设备的价格因素,以后64排CT、1.5T磁共振将最有性价比;但与DR不同,作为科研利器,高端CT、高端MR仍广受欢迎。因此,从2024年起,一方面看到CT、MR,甚至256排CT、3T磁共振,都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集采;另一方面也看到光子计数CT、5T磁共振成为了大三甲医院争相采购的对象。这意味着,CT、MR仍将长期是最重要的临床和科研利器。 比如,新的放疗指南显著支持越来越精准的放疗设备,如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像引导放疗(IGRT)、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自适应放疗(ART)等创新技术。这意味着,先进放疗设备将成为精准放疗的标配。
在追求品质和追求价格的双重驱动下,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将发生巨变,以往的强营销渠道竞争策略已不能满足当下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设备厂商需要拼创新速度、产品创新度、集采应对等多方面能力。 与此同时,上游零部件企业也将面临一系列来自主机厂的压力和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类关键零部件企业将受益: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