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LEE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发现发现了X射线,并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伦琴夫人的手,随后诞生了X射线最重要的载体:X射线管,即球管。
在近130年的发展历程中,球管经历了10次里程碑式的技术革命:高真空热阴极球管技术、线聚焦效应、旋转阳极技术、石墨钼基铼钨合金靶技术,金属陶瓷球管技术、液态金属轴承技术、阳极接地技术、飞焦点技术、阳极直接冷却技术、高G载荷球管技术。其中,当立(Dunlee)独占一半:
1919年,外科医生格策(O.Goetze)发现了线聚焦效应(line focus),当立据此制造了世界第一个线焦点球管,将球管阳极热容量和管电流提高一个数量级,从此线焦点技术成为球管行业标配,这是当立带给世界的第1个里程碑式贡献。
1929年,当立发明了世界第一个金属外壳旋转阳极球管:Rotalix,不仅大幅提升了球管功率,还解决了阳极靶易被高速电子轰击坏的问题,从此旋转阳极技术成为球管行业标配,这是当立带给世界的第2个里程碑式贡献。
1980年,为解决玻璃X射线管无法满足心脏成像和血管造影的问题,当立发明了世界第一个金属陶瓷球管:Super Rotalix Ceramic(SRC),解决了玻璃管长时间使用真空度下降的问题,避免打火及裂纹产生;并在保持紧凑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高了球管的热容量和稳定性,这是当立带给世界的第3个里程碑式贡献。
1989年,当立采用稼-铟-锡代替机械滚珠研制出世界第一个液态金属轴承球管:MRC200,融合了固定阳极高热传导和旋转阳极高功率的优点, 解决了滚珠轴承球管的磨损和噪声问题,省去了球管曝光时的转子启动时间,克服了曝光停止后阳极大转动惯量问题,减少了临床工作流中的等待时间问题,凭借液态金属轴承技术的零磨损、零震动、高散热率,当立球管成为长寿的代名词,液态金属轴承球管也成为高端CT球管的标配,这是当立带给世界的第4个里程碑式贡献。
1998年,多排CT正式诞生,从此CT开始了“排的战争”。10年间,CT机架转速提升了1倍,探测器宽度拓展至16cm,与此同时,CT对球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大的热容量、更强的G载荷、更高的管电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当立推出了第三代液态金属轴承球管:CoolGlide(透心凉),融合了两项里程碑创新技术:阳极直接水冷技术、高G载荷球管技术,这是当立带给世界的第5个里程碑式贡献。
为进一步提高球管冷却能力,当立率先使用水冷替换油冷,研制出世界第一个商用阳极直接水冷球管,将CT球管的有效热容量提高至业界最大的34MHU。
为进一步提高球管阳极转速和可承受离心力,当立率先放弃了金属石墨复合靶盘,采用了钛-锆-钼全金属阳极,并创造性将球管改为双轴承架构,大幅提升了球管的G载荷,使CT球管的最大可承受机架转速提高至当时业界最高的245RPM。
经过百年发展,当立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医学影像关键零部件供应商之一,也成为了业界唯一能同时供应丰富型号滚珠轴承球管和液态金属轴承球管的CT球管制造商。这一切源自于当立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新与投入;未来,当立球管还将有更多的新功能投入市场。 在深耕球管之余,当立还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全影像链解决方案提供商,除CT全平台解决方案外,还提供MR解决方案、3D金属打印解决方案等。 与此同时,为更好服务中国市场,当立提出了“本土化”策略,逐步完善中国市场的产品组合及解决方案,打造“全链条”布局,以领先的整合性及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医疗影像行业的长足发展。
You are about to visit a Philips global content page
Continue